時間:2017-11-08 10:42 信息來源:灌云縣[ 大 中 小 ] 瀏覽次數(shù): [ 打印 ] [ 關閉 ] [ 收藏 ]
大伊山石棺墓和文字萌芽陶缽刻劃符號的出土遺址,國務院于1996年11月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,并受到國內外專家、學者的高度重視,引起了巨大凡響。
香港雜志《龍語》以“中國最早的石棺墓”為題,對此進行報道;德國考古專家耶爾格?比爾;日本東亞文化交流振興協(xié)會以及海內外許多專家、學者,先后多次來到大伊山參觀考察,媒體也作了大量報道。原國家文物局副局長、文物專家組組長黃景略先生,和原故宮博物館院長、著名考古學家張忠培等,在考察后認為:“大伊山石棺墓是我國最早的石棺墓,時代晚于北辛文化,早于大汶口文化,距今6500年。由于它處在南北文化交匯處,因而既有黃河下游新石器文化的特點,又具有長江下游新石器文化的特征,同時還具有獨特的自身文化因素,屬青蓮崗文化類型。”還有很多專家對出土的六件陶缽的底部所刻的符號進行研究,認為這些符號是我國發(fā)現(xiàn)最早的文字萌芽。
大伊山石棺墓遺址,位于灌云縣城北山的東麓,座落在三面環(huán)山、一面朝陽的黃土堆上,是一塊廣闊的山間臺地,海拔40余米。旁邊有一條清溪,由山里老龍澗引伸而來,時而漂著花瓣的溪水向東流去。這里的環(huán)境非常優(yōu)美,是古今人們理想中的風水寶地,因而歷代古墓葬,常會在這里發(fā)現(xiàn)。
石棺墓最初發(fā)現(xiàn)是在1981年,山腳下的磚瓦廠工人向其取土時,忽然發(fā)現(xiàn)片石鑲成的石棺顯露出來,一位具有關心文物的知識青年(現(xiàn)已成為縣博物館文物研究工作者),馬上停止挖泥工具,向縣文物普查工作隊回報,因此石棺墓得以保存其完整性。此后在省市有關部門的重視與支持下,于1985年至1986年進行了兩次發(fā)掘。清理出新石器石代早期墓葬64座,其中有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石棺墓61座。各個墓穴深約兩米,四周全部采用大伊山的平光自然片石鑲砌而成。墓穴上面是用一塊或數(shù)塊石板疊蓋,呈長方形,長約兩米、寬約八十公分。有的石棺是上下層,疊摞而成。這種葬法,前所未聞,實屬罕見。墓葬較整齊有序,相對集中,很有規(guī)則。石棺內比較狹窄,僅容一具尸體。均不是木乃伊,僅存死人骨架。頭東腳西。其中有27座石棺內,頭的面部覆蓋著用于盛食品的夾砂紅陶缽。缽底朝上,完整地蓋在面部。據(jù)專家考證,這是原始宗教在物質文化上的一種葬俗表現(xiàn)。標志著當時生產力水平已經提高,人類的親情意識、靈魂觀念已經產生。紅陶缽的底部還有敲出的小洞,以利靈魂的進出,是先民們對死者寄予深切的哀思和懷念。
石棺墓內,安葬的死者,都是女性。從骨架來看,大都身高一米七二以上。說明女性在原始的母氏社會生產生活中,是主要的勞作者和操持者。那時尚未有家庭出現(xiàn),母親主宰一切。
整個墓葬群,共出土陶器、石器、骨器、玉器等殉葬品共170余件。隨葬中有很多造型美觀的物品,顯示了原始先民的聰明才智。他們在生產中和大自然作斗爭,積累了經驗,僅憑雙手,制作了許多樣式不同的石器。把原來精糙的石斧,巧妙地制成雙面刃圓形石斧,既適用又美觀。那些石鏟、石鑿、石錛,都磨制得精光水滑,成為愛不釋手的工藝品。先民們?yōu)榱烁纳粕钣镁撸粩嗟剡M行革新,將用來存放食物的泥制品,燒制成經久耐用的陶缽、陶鼎、陶豆、陶釜等各式各樣陶器用品。其燒窯技術一直延續(xù)至現(xiàn)代,可謂是當代窯廠老祖。但是,先民們并不因循守舊,滿足于現(xiàn)狀,他們不斷改革生活方式。將用來蒸煮和存放食物的陶釜、陶缽、陶鼎等,進一步加工造型,制成美觀的夾砂陶器皿,更是難能可貴。他們?yōu)榱俗非竺阑约?,在隨葬品中,還發(fā)現(xiàn)許多玉制飾品。有玲瓏剔透的玉珠,有琢磨光澤的玉璜,有光潔透明的玉琚,有映襯婦女風采用的玉耳墜等等。史書記載,我國早在七千年前新石器時代,就有雕琢玉器的技能了。從這些玩飾玉器中,我們可以了解大伊山本地原無有玉石礦藏,而這些隨葬品的玉器,都是從外地交流而來的。還有石棺墓里發(fā)現(xiàn)的小口球腹雙系罐,帶有濃厚的南方文化特征;腰檐釜純屬于嘉興馬家浜文化;碧玉璜也是南方所產的飾品。這些說明了大伊山已有雛形集市存在。各地將剩余產品,互通有無,進行商業(yè)貿易?!兑??系辭》載:“日中為市,致天下之民,聚天下之貨,交易而退,各得其所?!备右松钏嫉?,大伊山僅在一處,石棺墓為什么能集結那么多?從而旁證附近居有相當多的先民和寵大的集市存在,也可以說是古老的伊山鎮(zhèn)早期形成的雛期吧。